晋中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提案选登:第446号提案
晋中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446号提案
案 由:《打好“农高牌”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提案者:刘文忠
提案摘要:
春播秋收是农业的始终,播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种子源于生物种业,粮食源于农业产业,分别处于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和末端。生物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支撑产业。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二者是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出打好 “农高牌”。换个角度说,要打好这“五张牌”需要政府、科技人员、推广专家和企业家四方面的“牌友”共同完成。原始创新是“从 0 到 1”,是科技人员的事。科技成果转化是“从 1 到 10”,是推广专家的事。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从 10 到 100”,是企业家的事。
为此建议:
一、聚焦农业源头,打好种业牌,让芯片更“精”
抓好种业振兴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如果将处于上游的“种业”与处于前沿的“农高区”结合起来,形成“种业农高区”将会大大提升晋中农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种业创新能力,引领全省乃至全国种业科技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畜禽种业为例,目前,全省有4个国家核心育种场。其中,两个在晋中,分别是山西十四只绵羊种业有限公司和左权县新世纪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两个场是立足山西,保障国家核心种羊质量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在农高区十大种业工程的基础上,建议将这两个国家核心育种场纳入农高区建设序列,实现“国字号”的集聚。利用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和航天育种等前沿技术在“农高区”打造制种基地,突破种业“卡脖子”技术,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二、聚焦未来发展,打好人才牌,让作用更“大”
晋中是山西的人才高地。近年来,市委出台《晋中市对新引进急需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发放补贴办法》,各县区也出台了相应的办法,吸引了大量高校毕业生进驻。建议借鉴西安等城市的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落户政策,在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宽松政策,吸引涉农高校毕业生入住晋中,入住农高区。联合山西农业大学等驻地高校,建立“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大赛,选拔农业技术骨干,并通过“农业技术人员包联重点项目”机制提升实践能力。
三、聚焦前沿领域,打好科技牌,让成果更“多”
原始创新是是科技人员的事。建议“农高区”以有竞争性和针对性的“揭榜挂帅”方式持续支持技术研发,促进科研成果的连续产出和快速转化。依托山西农业大学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研究机构等平台,吸引国内外农业科技人才参与育种攻关和关键技术研发。在抗旱节水、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构建有机旱作技术体系,破解资源约束。利用物联网、AI遥感、智能水肥一体机等技术实现主要作物的全程数据化管控和可视化溯源。建设省级智慧化农机综合示范基地,实现农机智能化升级。建立从种植到加工、物流、销售的数字化体系,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理。
四、聚焦产业应用,打好成果牌,让产业更“强”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推广专家和企业家的事。构建“中试基地+企业承接”转化链,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建议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专业化中试平台,借鉴长春国家农高区建设1000亩科研示范基地,整合9家科研院所与7家龙头企业,实现19项技术规模化验证的经验,对新技术开展中试验证,确保相关技术和成果能够落地。在此基础上,开展大规模产业化推广。产业化过程中重点关注关键绩效指标体系(KPI体系),以“技术创新—产业验证—经济价值”为逻辑链,通过量化指标引导资源聚焦。试点推行“科技+保险”模式,对新技术应用提供保费补贴。借鉴上海经验,设立专项产业化基金,对购买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的企业给予30%-50%资金支持,强化国有资金转化合规监管。构建农产品品牌矩阵,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联合京东、拼多多等建立溯源体系,拓展跨区域甚至跨境产业链,构建市场销售网络。